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73-75)

责任编辑:李全玉终审:郑永文发布时间:2023-05-11浏览次数:25

怎样理解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针对目前社会保障基金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基金运行安全风险更加凸显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一次把“安全规范”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新的重大要求和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覆盖全民,就是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人员纳入社会保障,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对缴费困难群体帮扶政策,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和法定人群全覆盖。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互助共济功能,加强失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人员、农民工等积极参加失业保险。实现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的广覆盖。   

统筹城乡,就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城镇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完善更好适应社会流动性的社会保障政策,逐步缩小职工与居民、城市与农村的筹资和保障待遇差距,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   

公平统一,就是要统一社会保障制度,更好体现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分配调节器的重要功能,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安全规范,就是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社会保障基金规范管理,守住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底线。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社保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超过13万亿元,市场化投资运营基金超过8万亿元,管理环节增多,管理链条拉长,监管力量不足,基金管理风险隐患加大。需要依法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坚持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风险防控,强化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协同,加强基金监管能力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和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   

可持续,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制度长期稳定运行,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抚养比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5:1下降到目前的2.8:1。“十四五”期间,预计新退休职工将超过4000万人,抚养比将进一步降低,基金收支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需要提高征缴效率、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完善社保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机制,综合施策,促进制度长期可持续。   

多层次,就是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目前,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独大,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覆盖率低、发展滞后,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政策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坚持基本养老保险保基本制度定位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实现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

为什么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2021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3个子女政策,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2021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加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有力支撑。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应对人口形势变化的必要举措。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全国总人口约14.126亿,当年出生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增长放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普遍现象,但人口增长大幅度下滑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若不加以干预就会向低出生率、人口负增长加速转变,进而导致家庭风险持续扩大、老年人口抚养负担持续加重、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和社会活力持续下降,对未来人口和经济社会安全构成潜在风险。从国际经验看,实施生育支持措施可减缓生育率下降。根据联合国人口政策相关资料,生育水平低于更替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中有62%采取了提高生育率的措施,其中超过半数生育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体现政治担当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稳妥推进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实现了人口生育政策的历史性转折,取得了积极效果,长期积累的生育势能基本得到释放。目前,依靠生育政策单一维度发力已难以应对生育水平下降趋势,而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多子女家庭的需求,使得养育孩子的成本主要由家庭承担。党中央审时度势部署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有利于各地各部门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积极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系统长远地应对低生育率挑战;有利于改善家庭结构,增强代际支持功能,提高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现实举措。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等诸多因素,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房价、子女抚养教育高投入、生育妇女职场受到歧视等均成为抑制生育行为的因素。只有真正把生育政策的重心从生育数量调整转到生育支持上,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明确落实政府、用人单位、个人等在生育养育方面的多方责任,持续优化服务供给,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才能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的社会氛围,减轻社会的生育养育焦虑,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为什么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对新时代做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已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综合治理范畴,设立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覆盖全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公众认知、基础教育、社会心理、患者救治、社区康复、服务管理、救助保障等全流程加大工作力度,以适应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需求。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社会认知水平亟待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心理应激事件及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偶有发生,老年痴呆症、儿童孤独症等特定人群疾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理行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还将持续增多,应当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多数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家庭支持等方式缓解,也有一些需要得到社会心理支持、疏导等帮助,严重的需要接受专业治疗。相比一些精神卫生工作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社会精神卫生意识和知识普遍缺乏,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讳疾忌医多、科学就诊少,尤其是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低、就诊治疗率低,纠正率不到10%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的政策支持体系亟待优化。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卫生统计数据,我国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数量从2010年的1650家增加到2020年的5936家,精神科开放床位数从22万张增加到79.8万张,执业医师从2万名增加到5万名,机构和人员均大幅增长。但是,资源结构分布和服务质量水平仍存在4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拥有全国50%的精神卫生资源,中西部地区仍有部分地市、区县没有精神卫生病床和门诊。二是水平不高,精神卫生机构硬件设备和人才力量普遍薄弱、功能设置不全,难以满足患者治疗需要。特别是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能力不足,基层人员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危机干预技能缺乏,尚未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和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三是制度不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全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快速增加,我国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随访率、治疗率均超过或接近西方发达国家,但受制于社区康复资源不足、保障水平低等原因,社会康复水平和院外治疗效果尚有明显差距。四是监管不力,目前心理健康服务主要由非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只要通过登记注册就可以开展服务,相关从业人员有的甚至没有专业背景,服务能力有限且良莠不齐。国家层面还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及人员规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机构设置标准、人员注册管理、监管职能等不够清晰,服务安全和服务质量难以保障,需要通过综合性系统性改革加以解决。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