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82-84)

责任编辑:李全玉终审:郑永文发布时间:2023-05-16浏览次数: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加重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和新型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境外生物威胁和内部生物风险交织并存,生物安全风险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社会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凸显了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生物安全挑战的紧迫性。党中央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生物安全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布局,颁布施行生物安全法,出台国家生物安全政策和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健全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组织领导体制机制,积极应对生物安全重大风险,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我国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不断增强。严密防控外来物种入侵,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强化生物遗传资源监管。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还存在短板弱项。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遵循,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生物安全工作责任落到实处,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第一,完善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

坚持和加强党对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领导,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完善国家生物安全战略。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物安全治理机制,强化各级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加强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生物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物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第二,强化系统治理和全链条防控。

生物安全管理涉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科学防治等多个环节,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施策,统筹谋划,抓好全链条治理。要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基层监测站点建设,提升末端发现能力。建立健全重大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和能力储备。理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制机制,夯实基层能力基础。

第三,盯牢抓紧生物安全重点风险领域。

生物安全风险类型多、危害程度大,必须树牢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要强化生物资源安全监管,制定完善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目录。加强入境检疫,强化潜在风险分析和违规违法行为处罚,坚决守牢国门关口。对已传入并造成严重危害的,要摸清底数,精准治理,有效灭除。加强对国内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严格管理实验样本、实验动物、实验活动废弃物。

第四,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生物科技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高端领域。要推进生物安全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生物安全科研攻关机制,严格生物技术研发应用监管,严格科研项目伦理审查和科学家道德教育。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依法依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物育种、生物制药等领域产业化应用。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绿色防控技术和模式。

第五,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安全治理。

生物安全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要同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安全挑战,加强生物安全政策制定、风险评估、应急响应、信息共享、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交流。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怎样理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双碳”工作规律性、艰巨性和目标任务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实现“双碳”,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碳”工作具有突出的广泛性,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双碳”工作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实现“双碳”是一项多维、立体、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单纯就降碳而论降碳,而是需要各领域统筹协调推进,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双碳”工作具有深刻的变革性,实现“双碳”是对生产生活方式的颠覆性转变,必须顺应以低碳为特征的全球新一轮能源和产业革命趋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双碳”,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实现“双碳”将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消费模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实现“双碳”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持续提升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双碳”有利于展现我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实现“双碳”,必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第一,切实加强统筹协调。

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制定出台相关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科学把握碳达峰节奏,明确责任主体、工作任务、完成时间,稳妥有序推进。

第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现实出发,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提升能源自主供给能力。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第三,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探索建立碳标识制度,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第四,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

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健全“双碳”标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完善碳定价机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第五,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统筹合作和斗争,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坚决抵制不合理的“碳干涉”诉求。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主要有哪些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民生改善的保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为我国在高质量发展中确保能源安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牢牢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我国的能源供需环境和能源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深入推进能源革命。这是一项长期战略,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国策,也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本之策。要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同时,必须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依靠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实现安全兜底,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可靠、安全。
第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是富煤贫油少气,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是我们别无选择的唯一出路。要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

坚持统筹考虑、通盘谋划,必须把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完善能源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能源安全,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

第三,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双碳”目标任务推进时间表,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推进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延长产业链条,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第四,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

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推动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推动形成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油气市场体系。

第五,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要在主要立足国内的前提条件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密切跟踪国际能源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趋利避害,加快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多元拓展油气进口来源,维护战略通道和关键节点安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