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85-87)

责任编辑:李全玉终审:郑永文发布时间:2023-05-17浏览次数:17

为什么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是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设专章论述国家安全问题,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战略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安全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深化对国家安全工作认识、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标志。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解决国家安全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是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时代。在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外部压力前所未有。同时,我国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不足、应对各种重大风险能力不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我国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确保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就必须着力解决国家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这一大变局的一部分,同时也受到世界格局动荡调整变革的深刻影响。在对外开放日益深化大背景下,影响国家安全的国内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加强,外部挑战和风险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影响日益上升。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日益激烈的地缘博弈、连绵不断的国际冲突、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经济停滞、金融动荡等,都对原有国家安全格局造成新的冲击,深刻影响我国安全和发展。特别是美国为维护其全球霸权,把我国作为其首要战略竞争对手,不择手段进行围堵、遏制、打压,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外部环境中最大威胁和风险因素。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不被迟滞或打断,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脚跟、开辟新局,就必须铸造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钢铁长城,与时俱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发展和安全、开放和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大力推进国家安全理念、战略、政策、制度、体系和实践创新,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政策体系、法治体系、领导体系、工作机制,使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深入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向纵深。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贵在全面,重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上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国家安全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国家安全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和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在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同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怎样理解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根本要求,明确了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一个辩证的动态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成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与此同时,我们党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和打击犯罪、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突出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迈上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安全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赖以发展的外部环境中不确定难预测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外部风险大增。这些都对国家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我们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构建新安全格局来保障。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首要的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一是要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国家安全无小事。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要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负责制,在国家安全工作中深化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中央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二是要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三是要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发展环境,但和平发展环境不是凭空来的,而是需要斗争去争取的。针对国际敌对势力打压、围堵、遏制、干涉等行为,我们必须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进行坚决斗争。四是要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重点是要加快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织密织牢我们的国家安全防护网。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特别要守好舆论和网络主阵地,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各种形式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确保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一些势力借助乌克兰危机推波助澜、加剧国际紧张局势的大背景下,要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确保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上,确保国家发展能源资源供应稳定可靠,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不被“卡脖子”,确保国内金融稳定。我们还要坚定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坚定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身处动荡变革的世界,必须大力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在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上避免犯颠覆性错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被打断。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思想武装和能力建设。要强化国家安全知识普及,着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着重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的合力,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为什么要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要“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些论述明确了国家安全工作维护和塑造并举的努力方向,提出了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战略要求,部署了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以事后处置为主向以事前预防为主转型的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安全工作的主动性、进取性、创造性。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与事物本身的客观演变有关,也与人们认识的深化有关。在一穷二白、着力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发展是当头大事;而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对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统筹发展和安全就成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原则。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同时对安全的需要也不断提高,如果缺乏安全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必须树牢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理念,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涉及生产生活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影响公共安全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加强。特别是在全面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和生产关系、产业形态、就业格局、社会阶层、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多元化,随着媒体形态、社会舆论场的巨大变革,任何一件小事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维护和塑造公共安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独立、地方割裂的旧观念旧框架,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实现全要素全社会协同联动效应,形成共同维护公共安全的社会合力。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事故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要威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维护和塑造公共安全的重头戏。2022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076起,死亡8870人。其中安全生产问题最突出的有五大领域,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矿山领域,化工和危险化学品领域,交通运输领域,工贸领域中的冶金、机械、钢铁0、电力等企业。对这些行业和领域要加强制度化常态化安全监管,健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自然灾害是人类天生就要面对的挑战。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更加频发。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07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525人,紧急转移安置233.5万人次,倒塌房屋3.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61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95.9亿元。对抗自然灾害,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等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着力布局全国区域应急力量中心和体系,确保对突发情况及时有力应急响应和处置。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食品药品安全和生物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民族安危存亡,是公共安全体系中十分敏感和极其重要的领域。从2003年的非典到后来的禽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非洲猪瘟、鼠疫、猴痘乃至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生物安全形势日益复杂。生物安全涉及因素众多,监管体系和能力面对严峻形势还有相当差距,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必须着力补足的突出短板。

Baidu
sogou